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(六)

时间:2022-09-08 18:02 来源:未知 作者:

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

【历史回放】新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——

“党要管党”重要论断的提出

党要管党,是刘少奇、邓小平于1962年底在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。这一论断深刻总结我们党建党以来的经验教训,立足党内存在的实际问题,强调要始终注意加强党的建设,注意管好党员,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,通过加强干部管理部门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等举措,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考察、选任、教育、监督等经常性工作,防止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蜕化变质,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。党要管党要求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关键,后来成为我们党自身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经验。

时间回溯到1962年年初,在著名的“七千人大会”上,安徽代表团不少代表的心里都窝着一股火——时任安徽省主要领导作风霸道,大搞“一言堂”,甚至把反对他的错误的几位省级领导干部定为反党集团。政治上的混乱,带来了经济上的凋敝,人民生活十分困难。对此,中央监察委员会曾派人去检查,却被顶了回来,甚至连中央监委书记董必武去视察也被封锁,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。如果说安徽例子反映的是个别高级干部的问题,下面这组数字则来自基层:1959年至1960年,广东湛江专区和潮阳、台山等22个县市正式处理的665件案件中,因干部违法乱纪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人命案150件、殴打重伤96件、奸淫妇女156件……在始终重视廉洁政治建设的新中国,这些事例和数字虽不带有普遍性,但足以令全党深思。

 

 

“七千人大会”会议间隙,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云等在一起交谈

一方面,新中国成立后,“三反”运动、“新三反”运动、新的反贪污运动、全党整风运动,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一场接一场,为什么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问题依然存在?另一方面,作为监督的专责机关,党和政府的监察机关一直在探索和变革。1955年,党的监察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纪律检查委员会,力量一度增强,但在后来的工作中,特别是1958年庐山会议党内民主生活受到严重破坏之后,党内监督怎样有效开展?1954年,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监察部,1959年,监察部被撤销,行政监察工作又该如何进行?种种背景交织作用下,问题陆续显现。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,党中央作出判断:“近几年来,对干部管得不严,漏洞不少”,“已经给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”。刘少奇同志说得更为直接:“现在党的工作、干部工作根本没有人管。”

“党不管党”的后果,不仅是党员干部违法乱纪问题频发,更严重的是对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阳奉阴违。“中央的什么口号来了,他们应付一下,平平淡淡,也不反党,可是几个书记勾结起来,贪污、腐化、堕落”,刘少奇忧心忡忡地说,“我们的个别地区、个别部门的组织已经变质了。”安徽省主要领导欺上压下,正是“变质”的一个极端表现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“党要管党”的重要论断在1962年被郑重提出。道理不难理解,可究竟该怎么管?在当时的惯性思维作用下,不少人首先就想到搞运动。对此,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,在接见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,“搞一次运动费力得很”,对干部中存在的问题,要“经常抓”才容易解决。

如何才能做到“经常抓”?首先要搞清“谁来抓”、“怎么抓”。对于“谁来抓”的问题,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:监察机关、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等,都要“切实地加强起来”。至于“怎么抓”,会议在提出对违法乱纪典型案件“严加惩处、通报全党”,“对党员普遍地进行一次重新登记”等具体措施的基础上,特别强调了制度问题。“要把管理和监督干部的经常工作好好地建立起来……这样做极有好处。”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不难体会——对于当时已经拥有17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,管党治党不能光靠运动,更要靠制度常管常严、管出长效。

落实党中央要求,全党上下迅速行动。组织部门、宣传部门开始加强,党的监察机关更是先行一步,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委员的名额均得到扩大。此外,中央监察委员会向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派出常驻监察组,由中央监察委员会直接领导。在加强机构建设的同时,制度建设也紧锣密鼓展开。例如,按照党中央《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》,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有权不通过同级党委,向上级党委、上级监察委员会直到党的中央,直接反映情况。这样的规定,有助于对党员干部开展监督,实现党要管党要求。

1965年12月27日,一篇题为《干劲要大 步子要稳——安徽省是怎样运用毛泽东思想领导生产的》的报道,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。安徽省新一任主要领导加强党员管理教育,使省内风气一振,短短几年就从反面教材变成先进典型。1962年,安徽省新任主要领导上任后,注重加强党员管理教育,使省内风气一振,短短几年就从反面教材变成先进典型。图为1965年12月27日,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安徽经验报道。

党要管党,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,契合了党的建设工作实际,不仅在当时焕新了党的面貌,同时也谱写了我们党反腐制度化的“前奏”,为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管党治党制度建设打下了理论和实践之基。(赵振宇)